早前,在網上上流行著一段文字,“ETA2824機芯分兩種,一個帝舵,另一個是別的”。盡管這話聽起來有點兒“糙”,但也算得上話糙理不糙,大家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覺,別的采用鐘表配件ETA2824機芯的品牌才賣2-3千元,而來到帝舵手中就立即過萬。
實際上定位在中高級的ETA2892機芯整表也才賣一萬多塊罷了,那帝舵為何敢憑著這一枚入門機芯就掛出高價位呢?
話既然已經說到這里,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帝舵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經過它手改良的入門機芯又到底是什么樣的性能。
1、都鐸王朝
大約在1926年左右,勞力士的創始人漢斯在英國推廣勞力士的時候,發現自己生產的手表價格使許多人不能接受,所以按時決定在公司旗下再成立一個擁有勞力士品質,但同時又保證價格親民的品牌。就在當年,一英國的都鐸王朝為名,旗下的帝舵Tudor品牌正式誕生。帝舵開始的LOGO是取至都鐸王室的族徽,為紅白相間的玫瑰,后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盾牌。
帝舵既然是漢斯的一手副牌,那么他的定位肯定也在勞力士之下,也就是“帝舵的結束就是勞力士的開始”。在早期生產手表的時候,帝舵的蠔式王子、領潛者等系列都會在后蓋上刻有“ROLEX”的字樣,但是它卻連勞力士的蠔式剛和機芯都用不到,所以“勞力士小弟”的影子一直籠罩著它。發展至今,帝舵的系列其實并不多,但是型號的變化卻很多,差異也很大。它們有的使用外購的ETA機芯,有的使用帝舵自產的MT機芯。
2、紅肉機芯
2824機芯的全名叫做ETA 2824-2機芯,也俗稱“紅肉機芯”,第一代大三針日歷功能款誕生出上世紀70年代,也就是石英風暴前后的那段時間。這枚機芯直徑為25.6mm,厚度為4.6mm,有25顆寶石軸承,38小時的動力,每小的振頻為28800次,定位為ETA的入門級別。作為鐘表配件,這枚機芯原本的功能只有日歷顯示,以簡單為主,但由來經過改良之后又加裝了星期功能,與就衍生出了ETA 2834-2和 ETA 2836-2。
這兩枚變級機芯的不同此處就是星期的視窗位置大小不一樣,前星期放在12點位置,后者是星期與日歷同處一處。另外還要說明的一點是,ETA 2824-2一般都是以半成品的形式外售,構造也是未經過打磨和裝飾的銅合金。在到了各個鐘表品牌的手里之后,他們就會重新打磨上精美的日內瓦紋,并刻上自己品牌的LOGO。
3、高級的打磨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過,帝舵是勞力士的小弟,雖然得不到勞力士的技術轉移,但卻得到了它的技術支持,所以不管在自產機芯上還是在改良機芯上,帝舵的做工品質都非常高。帝舵外購鐘表配件2824機芯的主要原因是在2萬元市場與浪琴競爭,并且在需要節省成本的前提下,只有外購ETA機芯機芯是比較劃算的。雖然2824的定位低于2892,但是帝舵卻有足夠的信心用這枚機芯與浪琴競爭。
于是在原有的基礎下,帝舵先是調整了的構造,并在在四層夾板上做了珍珠紋的打磨,改完后整體呈“塔型”。在微調組件上,帝舵選擇用螺絲固定游絲夾,僅通過這枚螺絲就得做到調節快慢。還有就是,帝舵將kif避震系統裝了上去,這個避震裝置的四面凹型,俗稱“牛鼻子”。至此,這枚帝舵出品的2824機芯與浪琴的2892已經基本無差異,直接獲得了天文臺的認證。
4、其他的2824機芯
雖然2824機芯定位為初級入門,但是因為穩定的走時,出色的走量,許多鐘表配件品牌都以它為基礎制造了自己的2824機芯。首當其沖就是Sellita公司的SW200機芯,這家機芯制造公司成立于1950年,在早年間一直幫組ETA代工生產機芯,所以積累下了相當扎實的基礎。2003年的時候Sellita決定要自己生產機芯,與是以ETA2824為原型的SW200就出現了。
但這枚機芯卻并非一味的盲從效仿,它比2824還多了1鉆,也就證實了結構要比原版繁雜一點。在ETA公布終止外供機芯以后,很多瑞士鐘表品牌都逐漸將眼光偏向了SW。另外我們的海鷗ST2130、杭州的6300、上海的Z2也全是在2824的基礎上制作的,這類國產鐘表配件除開上鏈效率不穩定以外,別的也基本能達到原版的水準。
總得來說,帝舵在擁有勞力士的幫組以后打磨一枚機芯的確得心應手,再加上與浪琴競爭的緣故,因此造成了就算是用入門鐘表配件2824也是要買到上萬塊錢的價位。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