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電工行業都是低關注度的行業,發展至現在,國內的整體產業規模平均每年有230億左右,而市場競爭已經相當激烈,企業發展水平良莠不齊。目前的問題主要有產品同質化、技術含量不高、生產模式簡單等等,由于這些問題導致電工品牌商們紛紛打出了低價競爭策略。然而事實證明,部分企業在低價競爭策略的惡性循環中斷送了自己的前途。
企業的價格策略并不是那么簡單,價格戰不意味著就是低價。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產品的價格彈性變動是由供需雙方決定的,當產品價格下降,自然會帶來需求上升,這就說明產品的價格具有高彈性。通俗而言,就是產品降價銷售馬上就上去了,降價才有價值。通常情況下,電工行業喜歡走低價格路線,大多基本集中在中小企業,根本談不上擁有行業品牌高度,只是想通過激化價格戰來促進銷量上升。對電工甚至整個建材行業而言,貿然發動價格戰,就算經銷商要買賬,可消費者是否買賬還是“未知數”。
如今自由充分競爭(行業無寡頭)市場的價格,不是由某個企業能夠決定,雙方都在“博弈”。你降別人自然會降,導致最后需求量并沒有改變,只是把行業的整體價格拉低罷了。譬如酒業是個高度競爭的行業,其就該有“開瓶費”例子,“開瓶費”簡單而言是對服務員的“隱性賄賂”,剛開始推出的時候效果明顯,服務員都會對你的態度和熱情“不一般”,然而如果別家也開始有呢?這就如同產品降價的道理一樣,最后會導致行業進入惡性競爭的循環當中。
價格戰有低價和高價兩種類型,有企業采用高價策略取勝,但一講到“價格戰”自然會想起低價策略,甚至會覺得這是“價格屠夫”的體現。其實,行業里資金鏈斷裂、產品大批次出現質量問題等企業都喜歡玩低價,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獲取營業額的快速增長,這無異于慢性自殺。當企業利潤下降,則相當于在研發、技術、改造、營銷、管理等領域減少,致使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很多人都在談整合資源、跨界思維等問題,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不是一個低價就可以解決問題,一切沒有利潤的整合都是扯淡的。換句話說,誰愿意陪你白玩呢?大家切勿讓低價誤傷了自己。
綜上所述,電工企業們應該理性分析,務實創新,提升技術,完善服務,切勿單一盲目地打低價戰,導致自己大傷元氣難以重振。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