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商人逐利”的驅動下,低價搶市迅速成為傳統照企和LED新貴的銷售策略,產品價格下降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一些企業抵不住價格戰的誘惑,陷入了“以質換價”的泥沼,導致“召回門”、“質量門”時有發生。質與價之間,企業究竟該如何取舍?價格關乎能否快速占領市場,而品質決定能否守住市場。對企業而言,沒有品質的低價,最終無疑竹籃打水一場空。
劣質產品橫流,質量問題頻發
開年伊始,“召回門”將中國制造的質量問題又推到了風口浪尖,國內的監督抽檢結果也不盡人意。從這些事件曝出的問題來看,一方面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產品的研發制造和生產中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生產;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國家標準的缺失、檢測認證體系不完善、市場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此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商家以降低價格來爭奪市場,謀求銷量,從而導致部分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產品流入市場。
標準之失,低價之殤
一種產品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也沒有完善的企業標準,意味著其生產“無標準可言”,監管層面自然也是“無標準可依”。質量好也罷,劣也罷,都缺乏明確的依據,生產者可以任意妄為,監督者卻無處發力。
由于監管力度不夠,部分做了3C認證的企業,在實際生產時為了節省成本,不按認證要求去執行和生產,以致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此外,惡性價格競爭使得很多人忽視了燈飾照明產品品質。不少企業為了能占據前期的燈飾照明市場,擴大產品的出貨量,并不是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而是將產品設計進行“優化-優化-再優化”,置產品最基本的可靠性要求而不顧。在“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的觀念下,個別企業犧牲產品品質,縮短產品壽命,打造一個個“豆腐渣”產品。
勤練內功,仍需堅守品質底線
在價格戰的沖擊下,不少燈飾照明企業通過采用低成本劣質原材料、降低質量要求、縮短研發周期等方式,犧牲產品質量的方式換取經濟利潤。這樣的企業在發展前期可能賺到不少錢,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是自毀前程,靠這樣的產品來立足,不但無法樹立自己的品牌,反而會成為“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失去燈具存在和發展的價值。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沒有優惠的價格和優秀的質量作保障,廠家很難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立足。換而言之,照明企業在搶占市場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價格,更要充分發揮好產品品質、企業規模,以及品牌已有的影響力,這才是照明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
目前,堅守品質更多的需要企業自律。一方面,企業要找準定位,抵住誘惑,不盲目跟隨降價,平衡好價格與品質的關系。燈飾照明企業可以通過增強研發實力,改進生產技術,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
另一方面,企業需要不斷健全品質管控機制,實行全面品質管控:在原材料及配件質量管理上,建立嚴格的供應商準入、考核制度;規范采購流程,擁有整套質量監督、檢測、監管系統;堅持對各供應商提供的芯片、光源、電源、散熱片、電子零配件等所有原材料在應用前進行全面嚴格的質量檢測確認;引進優秀的供應商進入供應鏈。從源頭上把好材料質量關,堅決杜絕不合格產品的產生。
放眼未來,要進一步促進燈飾照明行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國家層面需要制定相關行業標準,以規范市場行為;加強市場監管,制定相關政策,保障消費者對燈具產品的使用安全。而照明企業要成功搶占國內外市場,必須勤練內功,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加強產品自主創新,突破關鍵制造技術,通過提升生產裝備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外界對產品和品牌認可度。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