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設下目標,只要各國都展現克制氣候變化的決心與毅力,我國有意到了2030年,把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水平減少36%,同時希望我國的碳排放量能逐漸穩定,于2030年達到每年6500萬公噸排放量的頂峰后,從此不再超過這個標準。
世界各國將在今年底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上,擬定2020年以后新的全球減排協議,決定未來數十年的國際氣候政策走向。
新加坡作為公約成員國,已在昨午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我國的國家自定貢獻預案。
新加坡是繼韓國、中國等國之后,168個可能提交預案的國家、地區或組織中,第17個提交這份預案的國家。
根據預案內容,新加坡所設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以溫室氣體排放強度(Emission Intensity),即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標準。
這與原本使用的如常運作(Business as usual,簡稱BAU)預估計算標準有別,會改用前者主要是因為這個標準更具透明度。我國之前在如常運作標準下的目標是到了202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7%到11%。
預案有意將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每1新元含有0.176公斤的二氧化碳,減少至2030年的每1新元含有0.113公斤的二氧化碳,減排幅度達36%。換言之,從2021年至2030年,預計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每年會減少2.5%,比2005年至2020年預計的1.5%減幅來得大。
新加坡目前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名列全球表現最佳20%國家
新加坡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在全球140個國家中,屬于表現最好的20%國家之一,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全球排放量的0.11%左右。
此外,預案也希望我國在碳排放量方面能走向平穩,在2030年達到排放頂峰后,每年最多只排放65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2010年的資料,我國當時的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4680萬公噸。
也是氣候變化跨部門委員會主席的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及內政部長張志賢說:“新加坡打算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希望通過這份努力同其他國家一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缺乏可替代能源選擇的小國,要在2030達到排放頂峰后穩定下來,需要靠所有人的決心與努力才能做到。”
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是通過展開各類經濟與領域研究、公共咨詢、制定能源科技路線圖,才設下上述目標。
秘書處昨天發文告說,新加坡所許下的這些承諾具一定挑戰性,但新加坡仍會通過在過去與目前所付出的努力與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在繼續取得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進一步減少碳排放量。
政府將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在各方面與領域,減少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包括在發電方面使用更多高效科技與推動太陽能光伏系統;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標準與支持安裝太陽能板;鼓勵公眾使用省電電器、多使用公共交通、多走路與騎腳踏車,及推動在家省電的好習慣;提供津貼鼓勵公司提高能源效率與加強條規。
預計到了2030年,我國高峰電力需求中的8%會來自可再生能源。
南大能源研究院執行主任蘇博·瑪瑟卡博士受訪時說:“這些年來,新加坡已成功將主要發電能源從石油轉為天然氣。”
“改變發電能源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我覺得要取得所設的這些減排目標,更具挑戰之處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如何鼓勵大家節能。除了從自己做起外,教育孩子也同等重要。”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