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企業發展現狀
目前,電動車企業發展的現狀是在中國電動車行業大環境中,品牌影響力強,資金充裕,可獨當一面積極應對國內外激烈競爭的電動車大企業鳳毛麟角,占據絕大多數的是競爭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他們資金不足,專業研發人才匱乏。
電動車行業主要呈現出來的現象是抄襲嚴重。同類產品出現的幾率越來越高,消費者面對各個品牌的電動車產品如患上臉盲癥一般,難以區分,行業內一直呼吁追求的差異化、個性化,始終得不到具體落實。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企業資金鏈薄弱,不像某些電動車大公司一樣擁有龐大的研發生產人員,對于他們來說,新型產品的研發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加上宣傳的周期和費用,資金回籠的周期一般都比較長。耗費的成本遠遠高于抄襲其他企業已有產品的成本。其次,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產品知識、產品保護的法律意識薄弱,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力度小,導致其他企業可以輕而易舉的抄襲并獲利,然后走入惡性循環。
從電動車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這種不正當競爭的行為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針對前面總結得出的原因,我們應該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助企業走出“同質化”困局,促進行業可持續性發展。
采取措施針對電動車產品抄襲
針對抄襲其他品牌產品的企業,抄襲不可給企業帶來長足的發展,先不說抄襲首先還存在法律道德上的風險,抄襲會讓企業永遠只是跟著別的企業走,真正要做的是向業內的大品牌企業學習,遵循行業道德,改變自身企業發展的不足。
而對于面對其產品被抄襲的企業,應該做的是采取法律措施,嚴懲這種抄襲行為。同時,還應該繼續發揚原創設計精神,精選原材料,配備先進技術,精工制作,從本質提升產品質量,即使外觀被抄襲,但想抄襲產品本質,則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這不是抄襲的企業可以做到的。被抄襲的企業只要做好自身,就一直會走在行業發展的頂端。
綜上所述,產品創新,走原創之路才是電動車市場發展王道。但電動車市場抄襲成風,“大眾臉”現象嚴重,產品同質化現象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電動車行業差異化道路難走,還需各大企業努力前行,走自身的道路,走創新之道。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