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消費者都表示對智能家居敢興趣,但智能家居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的,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限制,在實際普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想象中要多。回顧智能家居從概念到產品落地,已經花了整整十年,那么發展到全屋智能家居又需要多少時間呢?這個無人知曉,但可以確定的是整體家居“從點發力到面形成”也并不容易。智能家居不是一家公司依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的,就算是國內外巨頭們,想要實現從點發力到面形成的智能家居局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競爭。
一是創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的挑戰
智能家居的基礎就是技術運用,例如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語音技術、感應技術等。但是大多數家居制造企業,例如家具企業、衛浴企業、門窗企業等,并不是技術型公司,產品本身對創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多,這是先天、基因里的缺陷。所以,目前在家居領域,是家電類產品的智能化程度比較高,也是家電企業對智能家居布局比較深、投入比較大,例如海爾、美的、格力等。因為家電產品的科技含量、技術基礎本身就比家具、門窗類產品要高,因而更容易實現互聯網的連接。
二是企業的整合能力必須強大
暫且撇開物聯網技術公司、智能元件公司、軟件系統公司不說,僅僅是家居產品,家電、門窗、門鎖、家具、照明等涵蓋的行業有幾十個,每個行業都有數不清的品牌。一個企業做智能家居,所有家居產品都是自己生產不大可能,最終是用整合的方式把所有產品與合作商都整合進來。就像海爾的“U+智慧生活”,雖然一開始以海爾產品為圓心,以后它還是要開放平臺的,不僅讓更多的第三方服務商進來,也讓更多產品商、品牌商進來,包括與海爾相關的產品或競爭對手。
三要看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
相比巨頭,很多傳統家居企業對資本了解不多,資本運作能力不強。然而,智能化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無論是創新技術的投入,還是整合過程中的收購與兼并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但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畢竟有限,走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因此,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才可以為它的智能家居戰略持續地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四是能否建立強大的品牌勢能
一個企業,沒有強大的品牌勢能,怎么去整合、承載其他的企業與品牌?又怎么去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智能家居,并不僅僅是提供一套智能系統的解決方案,最終需要建立具有獨特核心價值的強大品牌,實現對消費者心智的占領。
五是對用戶需求與體驗關注不夠
或許是概念,有很多企業為我們構建了各種各樣的智能家居場景。但哪些才是消費者的需求痛點或體驗痛點,這值得更多的企業去關注。企業總是習慣從有利于自身的條件去思考,常常忽略用戶的體驗,這才會出現各大廠商各自為戰的現狀。就像之前說過的,各大廠商都在構建自己的一套智能系統APP,但消費者絕對不愿意他們的智能家居需要下載十幾個、二十幾個APP才能控制。易觀智庫有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8%的被訪者表示不會購買智能家居產品,而不會購買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不成熟,其次是價格太貴。
六是來自巨頭跨界的通殺
傳統家居企業智能化轉型的玩法,可能先是單品智能化,然后是不同產品智能聯動,最后走向系統智能化。但是巨頭的玩法不是這么一步一步走的,它們一進來就是大手筆布局,直接購買已經實現不同產品聯動、走向系統智能化的企業,各個智能家居環節可以通過收購兼并整合的方式去實現。一般的企業又怎么能跟它們競爭呢?所以,競爭是很殘酷的。在這個跨界搶劫的資本時代,競爭是躍進式的競爭,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不會再有以前那么長久的過渡時間,或者說是安全成長時間。
智能家居從點發力到面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競爭激烈演繹的過程。傳統家居企業,一定要在這條產業鏈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才能輸出正確的戰略與戰術,也才能獲得相對的生存空間與發展利益。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