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年齡:71歲。1944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蘇鎮江。現任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聯想集團高級顧問,企業家、投資家。1984年,柳傳志帶領11名科研人員從中科院計算所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起步,先后打造出聯想集團、神州數碼、君聯資本、弘毅投資、融科智地等一批領先企業。1994年聯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PC業務。2015年6月,71歲高齡的柳傳志成功帶領聯想控股赴港上市。
在商業江湖戎馬半生的柳傳志,并不喜歡別人稱他“教父”,卻格外愿意聽人叫他“老大哥”,一是年紀和輩分擺在那,二是老大哥聽起來親熱不生分。
十年前,為救聯想,“老大哥”兩退兩出,鞠躬盡瘁;十年后,再征新途,柳傳志謀定而動,雄心未老。打造一個民族品牌、百年老店是“老大哥”最大的夢想,但不是他全部的夢想,他希望培養出更多的“柳傳志”,“千里馬”,更希望最終能實現產業報國,回報社會。
重出江湖:救聯想于危難之時
2004年,中國IT企業——聯想宣布收購知名品牌IBM全球PC業務,上演一出“蛇吞象”的大戲,震驚世界,聯想由此打開國際市場。2005年,聯想完成對IBM的PC業務并購之后,年過六旬的柳傳志首次“引退”。在親手打下的江山走上輝煌之路時,突然選擇退居幕后,放手由他人打理,這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和不解。
然而,在完成IBM并購之后僅僅四年時間,聯想就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中: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聯想在2009年第三季度業績虧損達9700萬美元,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聯想集團高管層出現了不可磨合的分歧和矛盾,因東西方文化、企業管理文化不同,當時任職CEO的阿梅里奧與董事長楊元慶幾乎到了“檫槍走火”的地步。“2009年,聯想集團說掉就掉下去了”至今回憶起來,柳傳志都有些膽顫。
內憂外患之際,柳傳志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重新出山。這不僅僅是柳傳志對“聯想就是我的命”一句的完美詮釋,更是柳傳志在觀察當時情形下所選擇的最好折衷辦法。當時聯想已儼然步入國際化的軌道,在(西方)董事會眼里,除了柳傳志,再也沒有第二個人能鎮得住局面,換而言之,他們能信任的中國企業領導人只有柳傳志。而柳傳志也迫切希望能再次以“楊柳配”的形式挽救聯想,先破解財務危機,另外再將阿梅里奧留下的管理層舊部被調離的問題解決,使聯想盡快回到“正軌”。
“楊柳配”的打法不久便開始見效。在柳傳志重新擔任董事長,楊元慶調任前線出任CEO的配合領導下,聯想的虧損狀態很快得到扭轉,集團管理層內部也逐步起穩。就在聯想發布2011年第二季度取得創紀錄的全球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大PC廠商的財務數據時,原本應該風光無限的“救火”英雄柳傳志卻再次抽身“引退”,第二次將權力棒交給“少帥”接班人——楊元慶。從重出江湖到再次卸任,柳傳志只用了512天時間來力挽狂瀾,將聯想從金融危機中及時救出,兌現了他在復出時許下的“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承諾。
這位早已把“功與名”看淡的老將,更看重的是親手培養出來的“千里馬”們能獨當一面,而選擇在危機一解除就“功成身退”,柳傳志有著自己的打算:在柳看來,楊元慶本身在技術和業務能力上是過硬和無可挑剔的,但在企業管理上,尤其在聯想集團轉變為一個國際化企業之后,柔性一面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段聯想危機中磕磕碰碰的經歷,恰恰是對楊元慶的一個考驗和鍛煉。危機解除,考驗通過,“楊元慶已經是能夠寫菜譜的人”,柳傳志這樣評價愛將楊元慶,把做菜的權力爭取過來之后,楊元慶就可以放手“做菜”了。
“以退為進”是處世哲學中更為高明的做法。很多事情上,只有先退才能跨越更多,只有先蓄力才能出拳有勁。而柳傳志二度上演功成身退,一方面,給接班人騰出更大空間去鍛煉和表現,另一方面,為自己留出更多時間去思考和籌謀。從聯想集團領導權退下來的柳傳志很快投入新的戰斗,就是爭取在2014年至2016年間,把“聯想控股”做到整體上市。
收官之作:百年老店的一個里程碑
2015年6月29日上午,聯想控股成功實現整體在香港上市,柳傳志以聯想當家人的身份第二次站在香港聯交所,臉上的笑容顯而易見。在隨后的上市慶功宴上,柳傳志不禁感慨萬千,他將聯想控股上市看做奔向愿景的一個里程碑,是公司從籌備到沖刺奮斗了15年的結晶。對柳傳志個人而言,也是他30余年企業生涯的收官之作。
在聯想控股內部,柳傳志則把這次上市比作聯想向“百年老店”進發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另外,此次控股上市,也暫時實現了柳傳志一直期盼的“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夢想,但柳同時也補充到:“我只能說,今天聯想控股實現了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但是我們要做百年老店,后面要傳若干代。”
作為聯想集團的母公司——聯想控股,自1984年隨聯想集團成立就有它存在的重要作用。在2000年之前,聯想控股還只是在IT這一單一領域發展,而自2001年柳傳志堅持將聯想集團拆分之后,聯想控股才逐漸向多元化產業擴張,目前已發展成為“實業+投資”的多元化投資控股公司,旗下所屬行業囊括IT、房地產、現代服務、金融服務、農業食品、化工新材料及投資等。
柳傳志最初的設想是:聯想控股通過投資高利潤率的行業,來拉動聯想集團等低利潤率的行業,再通過低利潤率行業的規模增長,達到擴容。而在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行業中,聯想集團等低毛利率但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又能夠對整體業務提供支撐。這也是柳傳志在最開始就創辦聯想控股的原因之一。
30余年來,柳傳志歷盡千辛萬苦堅持要推動聯想控股的上市,這其中也自有他的一番苦心和思慮。
復星國際,這家先于聯想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投資控股公司,是誘發聯想上市并加快腳步的重要原因。“從去年開始,他們在國外投資了三個保險公司,在國內投資了兩個。這一年中,復星的股價也漲了一倍。”在與復星CEO梁信軍探討后,柳傳志顯然也意識到投資企業進入保險行業的必要性,但苦于之前未上市資金能力不夠,沒有及時跟上腳步,讓復星捷足先登。
上市之后,聯想的資金會更加充分,經驗會更加豐富,不再錯過好機會,比如像金融行業中的保險業,聯想控股是一定要做的。柳傳志對未來聯想在版圖擴張,投資布局上信心倍增。而上市后,聯想的戰略方向也早被柳傳志定下:第一是投資與實業雙輪驅動;第二是在某些行業里,要通過投資形成領先的核心企業;第三要密切注視未來引領的行業,以免錯過機會。
事實上,聯想控股上市,對于71歲的柳傳志來說,這不是告別演出,而是新的開始。當被問及將聯想控股交給朱立南后是否會真正退休,柳傳志則放出一句:“我將一直會給朱立南當助理,直到班子成熟”。
柳傳志想要打造一家百年老店,要真正實現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希望接班人要一代一代地往下走,我們努力選價值觀一致的人”。相比于企業上市,文化的傳承,接班人的培養,企業的延續,或許是柳傳志及千萬個中國企業家們還需繼續思考的問題。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