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人物名片:
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
“我的閱歷,對行業管理的理解應該是比較深。”一上來,陳建新就說了這么一句話,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行業管理中潛行。
2012年,在國內陶瓷行業的發展態勢厄然而止的境遇下,他臨危受命,成為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
眼看著陶瓷行業一步步走向產能過剩、市場蕭條、企業倒閉等困局,陳建新深知當前形勢不破不立,但怎么破?這個問題成為了壓在他心頭的大山。這幾年,他也一直在探索出路。
“身處危機也恰是實現超越的良機。” 陳建新認為,只要陶瓷企業找準方向堅定前行,這個“冬天”就不會太冷。
成本之痛:壓力懸在陶企頭頂
長期以來,福建人都是陶瓷行業中最重要、最活躍的一支主力軍,業內曾有廣東人“造磚”,福建人“賣磚”一說。
過去十年里,福建是墻磚、地磚齊頭并進,特別是外墻磚在全國名列前茅,以德化為主的藝術陶瓷在全國范圍內也小有名氣。據陳建新粗略估計,陶瓷行業雖然不是支柱產業,但是福建每年陶瓷產值也有五六百億元。
相比前幾年,如今宏觀經濟的不景氣讓很多陶瓷企業面臨著產品銷路不暢,終端市場需求乏力的尷尬。再加之,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地方政府制定相應法令、法規,整治行業污染,陶瓷行業面臨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
2013年底,福建晉江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煤改氣”的建陶產區。然而,第一個“吃螃蟹的”如今卻因此陷入被動:一路攀升的天然氣價格,令居高不下的生產成本壓力,成為懸在陶企頭頂的利劍,晉江陶企陷入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
“建陶的染料成本占了28%,‘煤改氣’之后,一條生產窯若是滿負額生產,成本大概要增加五六十萬元。”陳建新指出,在全國仍有不少產區及很多瓷磚廠使用煤制氣的情況下,局部地區實施“煤改氣”就意味著行業的不公平競爭,晉江陶企正居于這種不利地位。
被逼無奈的晉江陶企將矛頭直指當地天然氣供應方新奧燃氣,2015年3月30日,晉江、南安兩地的200余家陶企聚集在泉州新奧燃氣公司門前拉橫幅,要求“氣價并軌下調”。
事實上,最近幾年,天然氣公司與泉州陶企的矛盾沖突頻發。看到泉州陶企發展頻頻受阻,2016年6月,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聯合南安市陶瓷工業協會、晉江市磁灶商會、晉江市內坑商會,向福建省政府提交請愿書,希望相關部門能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的意見》21條政策措施中的第16條“降低企業用氣成本”,為企業用氣減負。
針對泉州陶企天然氣價格與市場價格不接軌的問題,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多次向省政府、省經信委和泉州市政府打報告反映。盡管如此,泉州產區產銷量整體出現大幅萎縮,減產、停產、部分企業瀕臨破產倒閉現象依舊突出。
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尋求解決之道迫在眉睫。
他山之石:發展差異化產品
顯然,價格戰是不明智的。陳建新明確表示,推動品牌建設,堅持發展差異化產品,企業才能在目前比較疲軟的情況下生存。
然而,作為曾孕育出七匹狼、安踏、特步、盼盼等品牌的“品牌之都”,泉州陶瓷行業的表現卻是乏善可陳。
“福建在陶瓷行業的市場推動份額,與廣東相比,確實差距比較大,因為過去忽視了品牌宣傳和推介,所以現在同樣一個瓷磚,廣東的品牌瓷磚價格比之我們甚至是翻倍的,因為它們的品牌效應非常好,福建企業以前缺少品牌意識。”
“福建陶瓷業明顯滯后于廣東,雖還有與江西高安等地區一較高下的能力,但競爭過程當中犧牲了利潤。”陳建新道出了殘酷的現實:大企業消化利潤之后還能勉強維持,而只有一兩條窯的那些企業基本上是半停甚至停產了,還有的轉掉了,萎縮得很厲害。
這種境況下,陳建新認為,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學習廣東陶瓷行業的品牌建設。因此,盡管福建已經錯過了發展品牌的最好時機,他仍舊帶領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牽頭品牌建設事宜。
鑒于福建目前為止還沒有陶博會,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聯手晉江陶瓷行業協會、南安陶瓷行業協會、晉江及泉州市政府共同推動這個項目,“陶博會沒有形成就聚不了人氣,打不響品牌,吸引不了其他的商家到福建”。
不只如此,因為陶瓷行業由日用陶瓷、藝術陶瓷、衛浴陶瓷、建筑陶瓷、工業陶瓷、特種陶瓷六大分行業組成,為了深化協會工作,陳建新計劃在晉江、德化、閩清等陶瓷產區成立陶瓷專業委員會,把協會技術工作的重心向專委會轉移,推動地方產業的集聚與地方品牌建設。
今年三月開始,陳建新感受到陶瓷業勢頭逐步有所回升。“原先市場開發比較好、產品品質比較好的這些企業,基本上滿負荷,有的春節都沒有停。”
但陳建新也直言,陶瓷行業要有太大的輝煌不太可能了,因為現在陶瓷生產線太多了,諸如豪山集團、國興集團等,在全國各地有三四十條生產線,“這個時代,以量取勝沒有用,應該是以個性化、以質取勝,生產線越多束縛越大”。
無論是營銷觀念、創新觀念,或是品牌觀念,陳建新建議要多學習省外一些優秀的做法,推動品牌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堅持差異化發展,方能求得生存空間。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