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生公益獎”共收到來自全國64座城市146所大學315個社團的343份申報項目,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五個項目榮膺金獎,包括四川大學“五彩石”新型長效支教、天津財經大學Lucky Star自閉癥患者關愛項目、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市溪口村無止橋慈善項目、同濟大學諾鄧古村鄉土文化夏令營及重慶醫科大學青盾計劃。此外,四所大學獲得特別獎,分別為蘭州大學(MCA特別獎),廣西民族大學(Interpon特別獎),中南大學(Intersleek特別獎)及浙江工商大學(Elotex特別獎)。
阿克蘇諾貝爾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首席人力資源官Marten Booisma表示:“祝賀2015年‘大學生公益獎’所有獲獎團隊。今年大學生社團的申報項目都很出彩,令我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這群年輕人滿滿的公益熱情、人文關懷讓我為之感動。作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領導企業,阿克蘇諾貝爾相信支持社區發展不止是改善基礎設施。我們還通過‘人·城市TM’計劃幫助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這群大學生們正是在中國落實‘人·城市TM’計劃的公益踐行者。我也期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大學生公益獎’,為后人詮釋‘人·城市TM’的意義。”
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是“大學生公益獎”的指導單位。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石新明表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在大學校園內最受歡迎、參與數量最多的活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年健康成長,需要政府的引導,更需要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支持。團中央學校部一直在不斷深化創新社會實踐發展,并為此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知行促進計劃’,為企業進入大學、參與支持社會實踐發展打開通道,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參與其中,并吸引全國3,000多個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參與。‘阿克蘇諾貝爾中國大學生社會公益獎’是‘知行計劃’的核心項目之一,也是典范項目,持續推動青年學子在公益實踐中不斷進取、健康成長。我希望,更多企業能與阿克蘇諾貝爾中國一樣,參與到‘知行計劃’當中,發揮企業特長、不斷開拓創新,支持大學生的成長發展。”
“人·城市TM”可持續發展社區計劃研究成果的公布是頒獎典禮的另一亮點。該項目集合了同濟大學、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和阿克蘇諾貝爾的力量,旨在探索人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這一計劃的調研成果集中收錄在一份專業研究報告中。此次調研著眼于靜安寺街道轄區內八片保存完整的里弄居住社區,覆蓋區域總體歷史發展研究、典型里弄社區的空間與建筑調研,及相關人文社會與生活方式調研。經過深入調查,調研團隊分析了城市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及核心價值、探討傳統社區現存問題及矛盾,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以維系城市與居民的和諧。此外,阿克蘇諾貝爾還支持設立“人·城市TM”社區記憶館,在靜安社區文化中心開放展覽,呼吁更多居民關注并參與城市遺產保護。
阿克蘇諾貝爾中國區總裁、中國及北亞區裝飾漆業務集團董事總經理林良琦指出:“一直以來,阿克蘇諾貝爾都積極推動中國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致力于回饋本地市場,鼓勵年輕一代力求創新,為社會發展帶來煥新力量。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社區服務,助力在中國建設更多以人為本的城市,著實令人感到欣慰。通過‘大學生公益獎’平臺,阿克蘇諾貝爾能支持他們在公益道路上走的更遠。”
上海市靜安區長陸曉棟評價道: “弄堂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是海派文化誕生的土壤。此次聯合阿克蘇諾貝爾、同濟大學組織開展的文化弄堂調研項目意義非凡。一方面,調研成果有助于進一步喚醒全社會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另一方面,調研報告能為上海城市遺產保護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為老舊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指導。我們也希望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及最具代表性的社區文化成果,為上海社區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參考。”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馬錦明表示: “為了使同濟學子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我們積極組織倡導社會實踐。‘人·城市TM”可持續發展社區計劃’便是其中尤為出色的社會實踐項目。讀完調研報告,我看到了不辭辛勞地為邨坊里弄發展貢獻智慧的同濟青年,為他們‘點贊’。同時,也感謝靜安寺街道及阿克蘇諾貝爾的大力支持。我也希望同濟學子在未來社會實踐及工作中,腳踏實地,讓‘同舟共濟’的精神薪火相傳。”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