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統計,現在智能手機在我國范圍內的普及已經達到了95.5部。這個數據簡單來說,幾乎就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可以說智能手機已經成了剛性需求品。而手機每天充電也是自然的事,而且最好是要便利、快捷。于是現在的插座產品也為了滿足手機充電的不同要求,向著高效快速、智能化操控、安全且易于攜帶等方向完成進化了。目前插座產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發展趨勢:
1.支持快速充電,插座技術門檻提高
“充電*分鐘,續航*小時”并不僅僅只是一句廣告語的洗腦,它真實反映了那些“低電量焦慮癥”患者的使用痛點。
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從2005到2015年,手機處理器快了7倍,核心數量增加了7個,而電池的密度只翻了1倍……在電池技術沒有較大突破的情況下,提升充電速度幾乎成為了緩解手機續航壓力的唯一捷徑。那么快充技術究竟能有多快?舉幾個例子,今年才上市的高通驍龍820處理器支持Quick Charge 3.0。相比以前的2.0版本,該技術能令充電速度更快,一部安卓手機從0%電量充到80%只需要35分鐘,而市售的采用VOOC閃充技術的OPPO R9則能在一小時內令手機滿血復活。
據IT168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上市的旗艦手機中約有80%已配備了快充功能。不過這些快充手機能否最終實現高速充電,關鍵還取決于插座能否承載相應指標的電壓、電流。從充電原理來分析,目前廠商只能通過三種方式來縮短充電時間:增加電壓、增加電流、同時增加電壓和電流。無論使用哪種方式,假如插座實際承載的電壓、電流參數達不到標稱參數要求(山寨插座會因為電阻等原因造成實際參數與標稱不符的情況),將會大大延緩充電的完成時間。
可以預見,那些山寨插座產品在快充時代將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因為生產符合快充標準的插座企業需要要具備相當高的技術實力,包括電路、接口、數據線等部分都需要符合大電壓、大電流輸入的標準,這顯然不是山寨小廠能完成的任務。
2.滿足多款手機同時充電,插座需標配智能電流分配
據騰訊CDC手機市場深度分析報告,約有30%的國內用戶會同時使用兩部甚至更多手機,同時這一群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要滿足用戶多款移動設備同時供電,USB接口正在插座中普及開來,但由于每款產品對電流的需求不同,如何滿足不同數碼產品的專屬電流供應,實現媲美原裝插座的供電體驗,對于插座產品的功能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試水,從去年開始,包括公牛、小米等企業已推出了帶有智能電流分配功能的USB插座系列,這類插座能保證不同種類終端同時充電時的快速高效。比如在同時給iPhone與平iPad充電時,插座內置的IC芯片將會自動為設備分配電流,為iPhone配置1A的電流,為iPad配置2.4A的電流,保證不同終端得到穩定的電流支持正常的充電效率。
向智能化邁進是插座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多設備充電需求日趨增多的今天,插座智能功能設計更應體現人性化的準則,諸如智能電流分配這類功能或許將成為下一代插座產品具備的標配功能。
3.手機安全受到關注,防過充插座更受歡迎
進入快充時代,由于在充電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更強的電流,對于手機電池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手機的安全問題也再次引發關注。目前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防過充”關鍵詞,相關結果已經超過了666000個,這顯示著,人們普遍擔心插座自帶的USB接口能否保護移動數碼設備電池的使用壽命。
筆者在天貓平臺上搜索“防過充插座”,發現了網上已經出現了幾十款不同種類的帶有防過充功能的插座產品,除了一些山寨品牌之外,公牛也搶先推出了一款帶有防過充功能的USB插座,它可以根據不同終端設定充電時間,充電器會自動切斷供電,防止過充情況的發生。
從天貓平臺的用戶對于公牛防過充USB插座的反饋情況來看,80%以上的購買者作出了防過充功能“應該成為未來插座的標配”、“更具實用價值”等評論內容,還有一部分用戶希望防過充插座可以實現智能化,完全不用用戶動手設置。由此可見,主打充電安全性的防過充類插座相比提供種類繁多功能的智能插座更易受到用戶歡迎。
未來展望:下一代插座突破口在哪里?
目前來看,各家插座企業都在嘗試捕捉未來的市場熱點,嘗試塑造插座的未來雛形。
無線充電概念無疑是目前最火的,但在沒有解決快充、兼容性等一系列問題之前,只有一些國外廠商在試水支持無線充電技術的插座;出于布局智能家居領域的考慮,也有多家國內企業在上半年發布了主打家電控制的WiFi智能插座;而針對手機市場的充電需求,行業老大公牛推出了防過充USB插座等USB系列新品。公牛的官微近日還發布了一組以“改變”為主題的海報,如“見證我的改變”這樣的文字也見諸其中,這里的“改變”究竟是影射無線化插座馬上要橫空出世、亦或是暗指下半年將推出新一代的智能化插座,目前還不得而知。
總的來說,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插座市場,各家都有機會顛覆傳統,但歸根到底,還要看誰能堅持到“曙光降臨”,這其實也是考驗各家插座企業綜合實力的一場較量。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